邓小平爷爷植树》是写邓小平爷爷1985年,在天坛公园植树的情景。我还没开始教这课时,就听其他老师说这课挺不好上的。是啊,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,邓爷爷的时代离他们实在太远了,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,思想的渗透,作者的用意很难理解。而且篇幅过长,没有童话、诗歌的色彩,学生兴趣不浓。基于如此,我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讲述了邓小平爷爷的一些故事,激发情感,然后布置学生回去预习,让他们先多读读课文。第二天上课,我问学生:“小朋友,昨晚有没有读课文呀?”“有——”嗬,响声震天,真的假的啊?我又问:“那么你读了有什么想法呢?”学生举手了:“老师,我读了以后,觉得很感动!”我一下子也被“感动”了!孩子的表现真的让我出乎意料!接着小手一只只举起来了:“我也是!”……虽然不能排除学生“人云亦云”的“嫌疑”,但也不失真实性啊。我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,抓住这个契机,又问:“那你为什么感动呢?”小手举得更欢了,说:“因为邓爷爷是主席,他工作很忙,可还是为天坛公园种树。”又有一生说:邓爷爷年龄那么大了,可是他不怕苦,不怕累,还在种树。” “老师我们也要像邓爷爷一样去植树,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美丽。”“是啊,树种的多了,我们的环境就美了,我们要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。”孩子们纷纷说道。我忍俊不禁,孩子,你们的表现真是出乎老师的意料,你们已经领会了课文的内涵,已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些什么了。
转载自http://blog.jfxx.net/u/xingkong/archives/2006/577.html
又看《邓小平爷爷植树》
又一次读起《邓小平爷爷植树》,不得不佩服这位前辈,耐心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情。那棵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带着他的希翼和心愿茁壮成长。只是我们的小朋友又怎么能够完全理解邓爷爷的心意。那么,教材将这一课安排在第一单元的用意,应该是让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一个播种的季节,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,我们也可以像邓爷爷一样,用自己的行动打扮春姑娘,培养植树绿化和保护环境的意识。
但是,我们的语文课还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:读书、识字。那么,我们来看看这篇课文适合一年级小朋友朗读吗?
1985年的植树节,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。
这天,万里无云,春风拂面。在天坛公园植树的人群里,81岁高龄的邓小平爷爷格外引人注目。只见他手握铁锹,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,额头已经布满汗珠,仍不肯休息。
一个树坑挖好了,邓爷爷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,小心地移入树坑,又挥锹填了几锹土。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,觉得不很直,连声说:“不行,不行!”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。
一棵绿油油的小柏树栽好了,就像战士一样笔直地站在那里。邓爷爷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
今天,邓小平爷爷亲手栽种的柏树已经长大了,“小平树”成了天坛公园一处美丽的风景。
很难读的一篇课文,像“春风拂面、手握铁锹、兴致勃勃、茁壮的柏树苗、布满汗珠”,这些词语、短语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读准音上就是一个难点,现在放进课文句子里就难上加难了。因为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,为了降低朗读上的难度,我领着学生把四字成语、短语划下来,先把这些词语读准确,在放进句子里试着读一读。这样一来,训练点提了出来,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。课文里的长句子能读准确了。但是,因为小朋友没有亲身经历,在看邓爷爷植树时,他的认真能明白,可植树的基本步骤难理清,想在课堂上尝试“用自己的话说说邓爷爷是怎么植树的?”,结果发现有一大半的小朋友表达不清。
从小朋友读书的声音听,从小朋友读书的表情看,他们不太喜欢这样的课文。他们爱读一些活泼、充满童趣的儿歌、课文,就像《春雨的色彩》一样,虽然也很长,但是对孩子来说,充满了趣味,读得有滋有味。
希望我们的新课程多一些学生爱读的课文!
转载自http://blog.eduol.cn/user1/6301/archives/2006/28506.html